紅色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彪炳史冊
日期:2021-05-20 文章點擊數:0 作者:
? 紅色尋訪
初春時節的萍鄉,滿目錦繡。這座百年工礦城市,曾因發軔于上世紀20年代初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而聞名中外,由此而提煉出的“義無反顧、團結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安源精神,更成為當地謀事創業的強勁精神動力。
連日來,記者行走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發生地,從一次次燃燒煤城百年激情的紅色敘事中,深深感受到這片熱土上的革命熱情。
安源礦工曾經下井挖煤的總平巷。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遠景。
青年毛澤東來安源考察時住過的民房。
時代之問:為何是安源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談及安源的“紅”,繞不開安源的“黑”。
十九世紀后期的晚清,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大門,在追趕世界工業革命的潮流中,推動了大機器生產的發展。作為當時主體能源的煤炭,被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有著豐富煤炭資源和良好開采條件的萍鄉,一舉登上了近現代中國的歷史舞臺。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創建鐵廠,繼而在大冶興辦鐵礦。為解決鋼鐵冶煉中煤焦短缺的問題,1898年,盛宣懷在江西萍鄉開設煤礦。1908年,萍鄉煤礦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組建成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股份公司,一舉成為當時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鋼煤鐵聯合企業。當局為降低煤焦運輸成本,在詹天佑的主持下,耗時6年多修建了從萍鄉到株洲的鐵路。1906年,路、礦相繼完工投產,合稱安源路礦。隨著漢冶萍公司的發展壯大,安源路礦工人的數量與日俱增。產業工人與路礦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相結合,成為中國近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代表。
“少年進炭棚,老來背竹筒,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正如這曲悲歌中所形容,安源的路礦工人們從建礦、筑路的那天起,就不斷地為反抗壓迫和剝削而“怒發沖冠”,一直在與當局反動統治進行不懈斗爭。1920年,安源路礦產業工人壯大到1.3萬余人,成為那個時代最具先進性、堅定性、組織性的革命力量,已然為路礦工人運動準備了“條件”、提供了“土壤”。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和他們的戰友們敏銳地洞察到了這種猶如火山爆發前的革命力量,決定趁勢而為,將安源工人聚攏起一個“拳頭”,狠狠地砸向舊世界,給反動當局以迎頭痛擊。
時代之名:享譽工運史
背倚蒼山,虎踞龍盤,仿照人民大會堂造型而建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四面植滿了挺拔的云杉翠柏。紀念館上方正中,青年毛澤東瓷像巍然矗立,下懸鄧小平同志手書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鎦金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紀念館外的草坪中,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三人的全身塑像個個形神兼備:毛澤東手持油布傘,英姿勃發;劉少奇手握拳頭,大義凜然;李立三身著長衫,沉著冷靜。記者肅立在雕像之間,眼前瞬時浮現出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他們領導安源工人進行英勇斗爭的場景。
在紀念館內的展陳中,一首由李立三等俱樂部負責人合寫的《勞工歌》十分醒目:創造世界一切的,惟我勞工;被人侮辱壓迫的,惟我勞工。世界兮我們當創造,壓迫兮我們須解除。造世界兮除壓迫,團結我勞工。萍鄉市精神文明建設宣教中心主任田金河,曾任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講解員,這首《勞工歌》她足足吟唱了14年?;貞浧鹪谥v解中給觀眾唱這首歌的情景,田金河至今仍動情不已:“每唱一次,我的心靈便經歷一次洗禮,深深地被萬千安源工友敢于斗爭的精神所鼓舞。這種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為講好安源故事貢獻自己的力量?!?/p>
安源,有多處革命遺址:毛澤東在安源考察時住過的八方井44號;劉少奇和路礦當局談判的安源公務總匯大樓;李立三開辦工人補習學校的五福巷……一處處遺址,走過烽火歲月,安靜訴說著一代偉人的奮斗青春。此外,安源還有多個第一:中國產業工人中最早的黨支部——中共安源支部,中國工人階級最早的經濟組織——安源工人消費合作社,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苍袋h校,中國工人階級最早的工會大廈———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這一個個“之最”,名垂革命青史,有力佐證了紅色安源的獨特魅力。
安源,由此被中共中央譽為“無產階級的大本營”,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這里到處流淌著革命家的氣節與堅貞,到處踐行著革命家的初心和使命。
時代之選:安源為何能
走進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一組反映劉少奇與路礦當局談判的展陳群雕,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組塑像高度還原了當時的情景,目之所見,偉岸與卑劣、崇高與宵小判若云泥。放眼望去,桌上的搪瓷茶杯似乎還冒著熱氣,空氣中仍然彌漫著緊張氣氛。這是一道令人熱血沸騰的紅色風景線,正是這道風景線乃至以后千千萬萬道類似這樣的風景線,繪就了繁花似錦的當代中國。
在紅色安源推演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之后,毛澤東和他的同仁已然掌握了中國的走向,并最終帶領中國邁向了尋求獨立富強的壯麗坦途。
人們不禁要問,在那個白色恐怖、風雨如磐的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多次工人運動,幾乎都遭到了殘酷鎮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何獨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能夠成功?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資料研究員、江西師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生張丹經過長期比較研究后,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她認為,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為什么“能”,可以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
從外部因素看,一是湘鄂軍閥之間矛盾重重、內斗嚴重,給了地處湘贛邊界的安源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且當時安源的工人組織具有較強的嚴密性與堅強戰斗力,路礦當局不敢對工人輕舉妄動。二是1922年5月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開和1922年8月勞動立法運動的開展,推動了全國罷工高潮和工會組織的進一步發展,為安源加入第一次工運高潮提供了有力的造勢環境。
從內部組織看,一是安源黨組織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從毛澤東第一次到安源考察工人生產生活狀況,再到大罷工的爆發,安源黨組織始終堅決執行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指示精神,以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為行動準則,對即將到來的工運高潮做出了正確的政治判斷、政治領悟。二是安源黨組織加強了自身的組織建設。安源工人在1922年2月便建立了全國產業工人中的第一個黨組織,隨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工會組織——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保證了黨組織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對工人運動的絕對領導。三是安源黨組織執行了靈活的斗爭策略。毛澤東指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采取“哀兵必勝”的策略,勸誡工人勿驕勿躁、團結統一。劉少奇、李立三領導安源工人以博取同情為突破口,并對工人群眾開展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時,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還團結和爭取了更多的中間力量,從而使大罷工能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理解與支持。
從歷史傳統看,一是安源路礦工人歷來有敢于與對立階級斗爭的勇氣和傳統。安源路礦工人自1898年以來,有文字記載的斗爭就有8次,對1922年9月的罷工而言,又是一次革命傳承的范例。二是安源路礦工人的歷史來源,除萍鄉本土以外,主要來自湖南、湖北等地的破產農民。這種工人來源地域相對集中,身份相同的結構,使安源工人更具有認同感和組織感,對迅速組織工人起來罷工更具可能性和效用性,這也是安源路礦工人運動有別于廣州、上海工人運動的因素之一。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在中國工運史上,都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必將光耀千秋。我們更有責任,把這段紅色歷史挖掘好、利用好、傳承好?!睆埖じ锌貙τ浾哒f。
張丹所言不虛。作為一座中國近代史和紅色革命史繞不開的城市,安源區乃至萍鄉市,正在做大文章,在唱安源“紅”的同時,致力唱“紅”安源。如今的安源,已融入紅色旅游的經典線路,與井岡山、韶山連為一體,成為中國紅色版圖中的亮麗名篇。
假以時日,紅色安源當更“紅”!
專家視點
傳承百年安源工運紅色基因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100周年。從1921年至1930年的安源工人運動,橫跨了從建黨初期到中央蘇區建立之間的一個重大革命節點,是黨早期的重要革命重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寫下了輝煌篇章。
領導工人運動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任務和主要革命方法。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盡管領導了無數工人斗爭,但直到192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在政治、經濟和理論上的勝利,才有了黨第一次獨立領導并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斗爭,成為引領全國工人運動的一面旗幟,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和政治影響力。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在黨組織領導下,在組織建設、經濟建設、法制建設、廉政建設、文教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在局部區域的政權建設體系,是個“半政權機關”,成為“二七”慘案后全國碩果僅存的工會組織,被中共中央譽為“無產階級的大本營”,也為黨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和蘇區時期的紅色政權建設,提供了最初的經驗參照。
安源路礦工人從黨成立早期的工運高潮,到北伐時期的工農運動結合,再到秋收起義的武裝斗爭的歷程,完整演繹了黨領導無產階級從城市中心的工人運動向農村主戰場的農民運動,再到工農武裝割據的波浪式轉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指導中國工人運動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創造性地實現中國化的歷史轉變過程,為黨成功找到了無產階級領導的救國之路。
回望安源工運百年,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安源是工運搖籃、紅色熱土,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紀念黨的百年華誕為契機,凸顯紅色資源富集的地緣優勢。一是要喚醒安源紅色記憶,安源紅色場館、遺址遺跡眾多,要堅持點面結合、多措并舉,強化建設、管理和利用,使之成為喚醒廣大干部群眾紅色記憶、學習革命精神、激發愛國熱情的紅色課堂。二是要講好安源紅色故事,圍繞“誰來講”“講什么”“怎樣講”,生動化、對象化、通俗化講好、講清、講透中國共產黨在安源的初心使命以及安源歷史輝煌的故事。三是要挖掘安源革命精神內涵,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主題是追求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中所孕育形成的安源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等精神譜系起著承上啟下的連接傳承作用。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資料研究員張丹)
紅色感悟
真理光芒永不褪色
劉啟紅
每一次走進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就如同走進一條幽深的歷史深巷,仿佛讓記者穿越了時空,見證了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中發生的一切,并切身感受到了革命者的擔當、力量與從容。透過這場“未傷一人,未敗一事,而得到完全勝利”的工人運動,記者被其中所蘊含的真理所深深折服。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一身青布長衫、雙目炯炯有神的青年毛澤東,撥開湘江霧靄,先后多次踏足安源。他撲下身、沉下心,深入農村、工礦進行社會調查,撒播革命的火種。在安源,毛澤東和戰友們一起,與礦工促膝談心、同枕共眠,體味了礦工們的苦難與煎熬,讀懂了礦工們的熱切與虔誠,讓深埋的革命火種化為戰勝一切反動勢力的洪流。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掌握了安源路礦工人所思所想所急的第一手資料,發動工人運動才有充分的保證。放諸當下,我們必須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做基層的學生、做群眾的學生、做實踐的學生。
團結就是力量。1921年,時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澤東來到安源,一邊深入礦場調研,一邊宣傳馬列主義。一次,一名礦工向毛澤東哭訴:“礦工如果死在井下,工頭只給家里補償16元。一匹馬還價值60元呢,我們工人的命真是連牲口都不如?!绷硪幻と苏f:“有什么法子呢?只怪我們命苦哇!”“不對!我們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資本家壓迫剝削的結果!”聽到這里,毛澤東隨手撿起一顆石子對工人說,“一個小石頭,一腳就踢開了;如果用石灰把很多個小石頭砌在一起,就不那么容易搬動了……我們要組織團體抱成一團?!睔v史告訴我們,只有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路礦工人同仇敵愾,此次運動才最終取得成功,這是團結一致的必然結果。放諸當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在新長征路上,我們必須“兄弟同心”,才能“其利斷金”。
真理光芒,永不褪色。
黨史鏈接
安源路礦,是萍鄉煤礦和株萍鐵路的合稱。路礦兩局共有工人1.3萬余人。安源路礦工人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買辦的壓榨下,過著悲慘的生活。
由于產業重要、工人眾多而且富有反抗斗爭傳統,安源路礦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初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區域。1922年9月初,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澤東來到安源,考察發動安源工人罷工,以及與粵漢鐵路工人罷工相呼應的可能性。在此期間,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商定了斗爭綱領和行動方案,黨支部遵照“哀而動人”的策略思想,領導工人俱樂部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為罷工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并在報紙上發表致勞動組合書記部和全國各工團的快郵代電,揭露路礦當局破壞工人俱樂部的陰謀,告之已向當局提出最低限度要求條件,吁請援助。并決定成立罷工指揮部,以李立三為總指揮、劉少奇為工人俱樂部全權代表,以“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為基本口號,以增加工資、改良待遇、組織團體三項為目標,據此提出17項要求條件。
9月14日零時,罷工開始,工人如潮水一般涌出礦井,高呼“罷工!罷工!”9月16日上午,當局和戒嚴司令以請工人代表商量解決辦法為名,邀約劉少奇去戒嚴司令部,武力脅迫劉少奇下令復工,劉少奇斷然拒絕,并嚴詞駁斥。各處工人聞訊,紛紛趕來保護劉少奇。數千工人將戒嚴司令部所在的礦局公事房團團圍住,呼聲如雷:“誰敢動劉代表半根毫毛,我們就要打得路礦兩局片甲不留,讓路礦兩局全體職員不得生離安源!”最后,當局終于被迫派全權代表與俱樂部談判,經過激烈爭辯,9月18日上午,三方代表正式簽訂協定。至此,這場罷工“未傷一人,未敗一事,而得到完全勝利”。(江西日報)
地址:南昌市高新開發區創業路925號| 郵編:330096 | 聯系電話:0791-88161455